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淮商史话
老淮安的钱庄业
淮商史话 加入时间:2017-03-23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19113

  钱庄是经营兑换和借贷业务并借意生息的金融机构。从事钱庄行业的商人,不是靠经营某种商品来获取利润,而是依仗自己的经济实力,重利盘剥,以生息发家的。

明国初年,老淮安成立了商会,下有72个行业工会。20多家钱庄,从业的有300多人,所以亦成立了钱业公会,推举钱庄中有威望的五人组成董事会,鼎泰钱庄的俞恕斋、聂进堂为正副董事长,主持公会活动。当时钱庄行业居各行各业之首,老淮安当地用“一钱、二布、三杂货”来形容钱庄行业在商贾队伍中的地位。

从清末到30年代初,是老淮安钱庄业鼎盛时期,有钱庄20余家。 淮安钱庄不外是这三个地方的人办的,淮安人办的叫“淮帮”,扬州人办的叫“州帮”,镇江人办的叫“江帮”。建安钱庄资金主要是地租转过来的,纯商业资本的少。各户的资金不一,小的一两千元,中的三五千元,大的七八千元,达到万元以上的不太多;合股的占多数,独资的少数。其中实力雄厚、业务范围最大的首推鼎泰钱庄(后更改字号为“谦益”),是由“州帮”俞恕斋、聂采山合资经营的。他们因营运获得法而致富,仅二三十年时间大量购置土地,由一个普通商人一跃成为淮安新兴的拥有数千亩土地的大地主,家资达10余万元。他们同时经营一家“鼎成恒布庄”,专营批发业务,左右了老淮安布业。其次比较殷实的有源和钱庄、宝盛钱庄、豫康恒钱庄、源丰钱庄、润康钱庄、宝隆钱庄、源泰钱庄、信成钱庄、福泰恒钱庄、瑞泰钱庄、鼎源泰钱庄、裕康钱庄、源生钱庄。以上这十一家都是合资经营。还有几家是个人独资经营的,他们多半是地主兼工商业者。其中以杨仲和经营的鼎义祥号资力较厚,但因业务不熟悉,不善经营而碌碌无闻,最后随着币制改革而告终。其他如华小亭经营的谦吉号、刘伯平经营的宝丰号、刘献廷经营的慎和号、李子山经营的镇泰号、丁驾山经营的源盛号,规模都比较大。

钱庄的经营范围是比较广的,盈利手段概括起来是八个字:“无利不入,无利不出”。过去地方政府,每年收的钱、粮、税收,官田局管的官田、军田、学田所收的田租,都存放在钱庄里,地方上缴和上方批拨款项给地方的,均通过当地钱庄。地方动用款子,由县政府财政科(局)到钱庄里批拨。政府存款多,进出也快,利息是很小的。政府机关和警察局的费用开支、人员薪饷是由国库开支的,同钱庄没关系。政府对钱庄每年只收一次“所得税”,没有营业税,所得税也是有限的。淮安有部分寺庙拥有土地,其地租收入,也存放在钱庄。大寺庙每年地租有好几千担,有的年存款上万元,如湖心寺,一次提款就是三五千元供寺内日常开支。淮安过去是地主城市,多数地主也把地租收入存在钱庄,少的几十石,多的上千石,如南门有个地主诨名叫叶大赖,他家每年就有五六千石地租。地主家存款,分动期和不动期两种,动期的随需随取,没有利息;不动期的计利息,月息八厘到一份。有的地主到钱庄搞“翻洋厘”,钱庄不仅不吃亏,而且有利可图,因为当时的银店放出收进,也是随着“洋厘”高低去干的。在大量的存款中,有种叫“做寿会”的会歀(年纪较大的人,为了准备好处理身后丧事的用款),每十人就是一个会,所以又叫“十人团”。有的人能参加两三个会,一个人一股,一股十吊钱,全城有若干筹会,加起来数字就大了,皆存入钱庄。会歀利息很低,月息只有五厘。

钱庄的另一剥削手段是高利盘剥。即以低利率吸收存款高利率放出贷款。钱庄的经理人利用他们自己的声誉取得存户的信任,吸收地主和社会上殷实住户的闲散资金,不定期的流动存款是不计息的,定期存款利率不超过10‰。转手贷给可靠的需款户和商铺,利率不低于20‰或者更高一些,从中牟利。钱庄放款、会歀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店家、行家,因为他们经营的棉纱、布匹、百货、杂货、油(烟)酒、粮店、粮行、药材、木材、猪、大盐等面广量大,钱庄对其存款的月息是八厘到一分,但放给他们的款子则是分别对象计息的,月息有一分、一分二、一分半,高的达一分八。凡是放一分、一分二利息的,大都是些大户,在商界中约占百分之十左右,因为他们数目大,周转快,回收有把握,故钱庄有事还派人上门去兜生意。如对“恒顺”、“洪慎”、“林泰祥”、“润源”、“洪源”、“郑叔记”等绸布庄,最多一天进出数量高达六七千元,“银厘”却只有半厘。凡是放一分八利息的,在商界中约占百分之六十,因为这些店家往来数字只有几百元,最多千元罢了,周转又不快,因此不仅月息高,而且还要有保人,怕“坏账”(破产,还不了),但真正“坏账”的也是少见的。

 

淮安钱庄与外地钱庄的信息是灵通的。淮安钱业公会天天要到清江公会去取信息,清江则天天去镇江摸信息。淮安从清江向北没有业务往来,与南京、上海、杭州、福州等地的业务往来,非通过镇江中转不可,所以获取信息是很重要的。钱庄之间的银子往来,均按“平色”办的。“平色”是钱庄谋利的一种手段,“平”就是阀,“色”就是银的成色。

淮安“平色”比清江大,镇江的比淮安大,如清江汇1000两银子到老淮安,需汇足1005两,折算为1000两,而淮安汇镇江,则要汇足1010两,折算为1000两。从外地来本地做生意的“客户”,当货物出售后手头上银元、铜板多了,携带困难,就到钱庄办汇款,钱庄从中得“汇水”,赚头是大的。承办汇款业务的都是中排以上的钱庄,而且大都又搞外庄,如在淮安收购大米、麦子、黄豆、花生、食油、及生猪、大盐等到江南出售,然后又从江南批购棉纱、布匹、杂货、药材、木材等来淮安出售,或者在新粮上市时以低价收购囤积,到年底或春天青黄不接时就高价出售,从中牟取暴利。淮安钱庄业在鼎盛时期,每年盈利是很大的,门市性质的小钱庄2000元上下,中排钱庄五六千元,大中排钱庄七八千元,大户达到万元以上,全县钱庄年总收入15万到20万元。

钱庄的剥削手段,还有就是“银厘”的盘剥。当时市面上流通的是银元和铜元(即铜板)。而钱庄对商铺的贷放,却都是以银两为计算单位。“银厘”(苏南等地又叫洋厘)即每元银元折多少银两的价格。一般标准每元折合银两六钱九分左右。但其价格要随银元和银两的供求和库存的相对数量而波动变化。在正常情况下,每天上下不过一二厘,因此成称为银厘。但在政局动荡或头寸紧缩时,洋厘会高过七成以上,而在客户集中还款时,又会跌到六钱八分以下。每日银厘究竟升或降,外地钱庄每天靠报纸、电台作行情报道,淮地“银厘”的产生方法,是各家在每天中午派一人去集会公议。“银厘”的升或降定下来,商铺用款时按当日银厘价格增加五厘尅算成银两入账,还款时则要按当日银厘下降五厘计算。一般商品用款都在春秋两季,这时银厘是偏高的,到还款时银厘是较小的,相差幅度有时高达五分之多。即用款时一银元算银两六钱九分或七钱,而还款时一银元仅算银两六钱五分左右。这种高额的盘剥,通过商品经营者之手,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钱庄另一个经营手段是囤积居奇。在新粮初上时,以低价大量购进,待次年春夏季节青黄不接,粮价高涨时抛售,这是钱庄业以其经济实力辅佐经营牟利的又一种手段。

钱庄业还以搞长途贩运这种经营方式来辅佐经营。当时淮地钱庄业中约有半数做过这项生意。他们无孔不入,哪样能赚到钱就做哪样,哪儿价格高就往哪儿运谷类和其他经济作物如针金菜、花生米等都是他们常常贩运的实物。

  30年代初,中国银行、江苏银行、交通银行、江苏农民银行等先后在淮安设立分支机构,他们深入开展拆放业务,没有重利盘剥、投机取巧等恶劣手段,私营钱庄是难以与之抗衡的,特别是1933年4月6日,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发了“废两改元”令以后,淮安大小钱庄经营的业务受到了限制,收入极大减少。于是,有的转移资金办商业,有的转行买土地。1936年初,国民政府对金融币制又一次进行改革,开始发行纸币(当时叫“法币”)。整个存、放、汇、兑业务均有各地银行办理,老淮安钱庄从此日趋衰落直至相继停闭。

 

上一条:苏皖边区时期的淮安工商业
下一条:包容天下的淮商文化
TEL:0517-83678089 120796222@qq.com 服务QQ:499573236
网站备案号: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2013 淮商网 淮安市工商业联合会 淮安市总商会 版权所有
关注淮安市工商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