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淮商论坛
以生态经济助力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淮安生态经济发展思考和建议
淮商论坛 加入时间:2019-01-23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35916

 

  淮安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既包涵经济生态化,也包括生态经济化;既要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生态经济,既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要求,也是淮安所定位的战略功能区的要求;既是江苏省“263行动”对淮安经济发展的倒逼,也是淮安经济发展生态位的内在要求。对此,就淮安生态经济发展提出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淮安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分析

  淮安生态经济发展既有积极有利因素,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发展生态经济具备较好经济社会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成就,为淮安发展生态经济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 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淮安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增长,特别是在近5年生态环境基本稳定的情况下,2013—2017年GDP年均增长约10%,2017年GDP为3387亿元,为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提供了经济条件。


  2. 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一是在推进“4+1”现代农业体系过程中,2017年一产增加值近340亿元,“淮安大米”品牌和农业规模经营逐渐形成,地理标志商标达到121件,为全国地级市之最,“三品一标”农产品逐步形成规模,“稻+虾(鱼)”种养规模全省领先;二是在打造“4+2”优势特色工业产业体系过程中,半导体产业加速集聚,盐化工企业进入园区,澳洋顺昌二期、敏安电动汽车、德淮半导体、时代芯存等高端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三是在实施“4+3”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过程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逐步形成运河城市产业集群、洪泽湖休闲产业集群等一批文旅产业集群,以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为主的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体系正在形成,苏北物流枢纽地位确立。


  3. 具备较好的社会氛围。近5年来,淮安市在取得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国家级园林城市的基础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开展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既是生态经济发展的社会性思想准备过程,又形成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发展氛围。

  (二)拥有较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


  江苏全省生态环境资源相对贫乏,相比之下,淮安在全省拥有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


  1. 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市域范围内水资源丰富,人均生态足迹0.18公顷,为江苏全省人均生态足迹0.13公顷的1.3倍,形成“一山二水七分地”的平原水网自然地理特征。境内湖泊、河流较多,沟通江、淮、沂三大水系,各类湿地20.14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20.25%,每年约创造28.2亿美元(193亿元人民币)的生态价值。


  2. 环境质量相对较好。淮安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较为滞后,人均GDP只有全省64%,人均二产GDP只有全省52%,但体现生态产业的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农业现代化工程发展指数苏北领先,人均一产GDP为全省1.2倍,为环境质量做出较大贡献。经过几年来的环境整治,2017年空气质量达标率80.8%,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国家和省级地表水体断面水质考核(Ⅲ类)达81.5%,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


  3. 积累了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和经验。一是以白马湖生态环保建设工程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国中小湖泊生态环境治理样板工程,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和建设积累了工程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在盱眙“稻+虾(鱼)”种养、金湖“荷+旅游”等产业发展中,创新并积累了生态农业发展的种养技术和管理经验;三是以水环境治理为主的河长制全面建立,以大气质量改善为目标的减煤减化工作取得成效,全市达到国家生态市考核标准;四是在推动国家级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工作中,牵头制定规划,积累了规划生态经济发展的工作经验。


  (三)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尽管淮安在生态经济发展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有利因素,但也还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


  1. 缺乏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对生态经济的本质认识不深、内涵理解不透,全市范围缺乏完整的生态经济规划体系,使得生态经济的地位未确立、目标未明确、部署未展开。


  2. 生态经济体系不健全。一是生态产业体系还未建立。二是生态市场体系不完善。三是生态消费理念不够深入。


  3. 生态环境质量较脆弱。近5年来,环境质量总体上呈现平稳稍有下降的状态,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74.8%下降到2017年的68.1%,地表水体国家和省级断面水质(Ⅲ类)考核优良率由2013年的86.8%下降到2017年的81.5%。


  4. 经济发展缺乏生态产业支撑。近两年来,在铁腕治污的高压下,生态环境恶化得到控制,但由于缺乏生态产业的支撑,经济发展也受到较大影响,GDP增长由2013年的12%下降到2017年的7.4%,同时,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由最高2015年的350.31亿元下降到2017年的230.61亿元,增长—34%。

  二、淮安生态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建议

  无论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还是江苏省对淮安发展功能区的定位,以及淮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生态经济都将成为淮安发展的主要经济形态,生态产业都将成为淮安的主导产业。对此,提出淮安生态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以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引领生态经济发展


  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最高标准的体现。因此,有必要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引领下,从顶层规划和引领淮安生态经济发展。


  1.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确立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建议市委市政府作出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从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高起点强化生态经济的主导地位,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和服务。


  2. 在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在生态文明城市创建中,围绕生态经济体系构建和生态产业培育,实现“263”行动整治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机结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推进农村环境治理与农业休闲产业、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的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发展战略上从生态环境整治——环保工程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生态经济发展上的层层递进和创新。


  3. 在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与国家级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在内容上有较多的共同目标和要求,同时,对生态经济发展也有巨大的推动。能够实现文明城市创建和生态经济发展的共赢。

  (二)科学制定和实施生态经济发展规划


  以“一区两带”战略为指导,加快制定并实施淮安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为生态经济发展构建制度保障。

  1. 确定一千亿元和两千亿元的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在科学认定生态产业范围的基础上,以“稻米+”产业和生态旅游为特色主导产业,明确生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目标:2020年产值1000亿元,2025年产值2000亿元。在生态产业规模方面,一是到2020年,稻米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生态旅游产值达到300亿元,每个县区有一个50亿元以上的生态特色产业;二是到2025年,稻米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生态旅游产值达到500亿元,每个县区有一个产值100亿元以上的生态特色产业。


  2. 构建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在与“一区两带”战略规划和淮安市高质量发展方案、淮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相融合的基础上,制定三个层次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由此构成全市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体系。一是市级层面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二是各县区层次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三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层面的生态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稻米+”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专项规划。


  3. 扎实推进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一是制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并推动整个行业、产业实施方案的制定,细分每年的工作要求和目标;二是加强财政扶持政策的落实和相关考核制度的完善,实现各产业发展规划、市场资源配置、各类评比表彰与生态经济发展的衔接和对接。


  (三)科学确定淮安生态经济发展的定位


  以“一区两带”发展战略为总的指导思想,认真谋划淮安市在江淮生态经济经济区中的定位:


  ——特色生态产品重要供给地。


  ——生态农业示范区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江淮生态经济创新发展区。

  三、培育构建“3+1”的生态经济体系


  根据淮安经济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条件,建议培育构建“3+1”生态经济体系,即:“3个基本体系+1个基本要素”——生态产业体系、生态消费体系、生态市场体系和生态环境资源要素。


  (一)构建淮安生态特色产业体系


  生态产业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生态产业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排放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狭义的生态产业则是指与生态环境相关且有利(或无害)与生态环境的产业,如,创造生态环境价值和服务于生态环境价值创造的产业,在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不损害或损害很小(少)的产业。


  (二)培育绿色健康的生态消费


  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关键在于培育良好的生态消费理念和习惯。就淮安的生态消费培育来讲,需要突出培育生态住房消费、生态社会消费和节俭公务消费。


  1. 培育生态住房消费。除了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还应当强化节俭型住房消费,在全社会倡导、引导住房面积低标准。


  2. 培育生态社会消费。一是强化垃圾分类的实施;二是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三是全面开展绿色机关、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


  3. 打造节俭公务消费。一是制定低于国标、省标的机关办公用房面积标准;二是进一步降低公务接待、公务用车、公务出差的标准;三是强化绿色机关、绿色公务员的创建活动。


  (三)完善生态市场体系


  在现有环境准入、环境保护和监管、“263”专项行动等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以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为导向,进一步完善三个方面的机制。


  1.生态环境保护机制。2. 减碳减排管理机制。3. 生态发展考核机制。


  (四)促进生态环境资源不断增值


  将生态环境资源的价值创造和增值作为特殊的产业进行管理,促进全市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的保值增值。

  1. 建立生态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和考核机制。使生态环境的保护过程、治理过程变成生态价值的创造过程,使隐性的环保成绩变成显性的价值政绩,定期公布各县区、乡镇的生态环境资源总价值,既作为地方生态环境的名片,也作为生态经济发展的成就,激励各级政府创造生态价值的积极性,不断做大生态资源价值总量。


  2. 以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创造环境资源价值。一是通过专项生态环保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改造生态环境,创造生态价值;二是在水利、航道、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融合生态环境建设的内容,既形成工程建设的GDP,又创造环境资源的GEP,进而产生环境资源价值总量的新增量。


  3. 推动生态环保建设项目产业化。构建“生态建设项目——生态价值评估——生态市场交易”的生态环保建设项目产业化机制。

上一条: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及建议
下一条:如何发展和壮大商会
TEL:0517-83678089 120796222@qq.com 服务QQ:499573236
网站备案号: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2013 淮商网 淮安市工商业联合会 淮安市总商会 版权所有
关注淮安市工商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