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淮商史话
淮酒飘香越千年
淮商史话 加入时间:2017-12-14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18995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黄庭坚的思友深情到柳永的离愁别绪,中国人对时光的美好追忆,总是有酒、有诗、有远方。于是与酒相伴的生活便成为多姿多彩的文化,而不同的地域则呈现出自己的别样风情。

  美酒乃水之精华,水乡必出美酒。淮安,旧称淮阴、楚州,地处淮河下游,河湖纵横、水网密布。淮水之滨的下草湾、青莲岗最先绽放出江淮流域人类文明的曙光。淮地先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旧石器时代,洪泽湖畔的下草湾生活着一群猿人,他们采集野果,堆于洞穴,经雨水浸泡自然发酵后,野果及其流出的液体,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醇香。猿人饱尝之后,竟醉卧不起。历百万年沧海桑田,当醉卧的猿人重浴阳光时,在他们骨骼上仍然浸透着酒的醇美印迹,一下子震惊了整个世界,于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便多了一个词条——醉猿化石。到了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青莲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疑似酒器的红砂陶杯,说明古淮夷人可能已掌握了人工酿酒技术。
  淮安的酒业与城市的发展相伴生。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筑邗沟通江淮,淮安进入繁荣千年的运河时代,酿酒业随之诞生发展并逐渐闻名于世。相传东周时期,齐国良相管仲、鲍叔牙年轻时便在淮水之滨的古泗州从事酒水贩卖,有一天意外拾得金条,苦寻无主后管鲍认为,“天赐金,焉私分,当遗于民”,旋即分黄金与当地南北两乡村民,留下了“管鲍分金、义利兼顾”的佳话。汉赋大家淮人枚乘在其《七发》中向楚太子推介的养生美食中不仅有蒲笋等淮扬菜肴,还提到了有着兰花一样香气的“兰英之酒”。唐宋时期,淮安因地处淮河入海口而成为日本、新罗等国进入中国的首选之地,是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人员往来必然带来餐饮业的兴盛,两位唐代诗人为我们描绘了那时的盛况。酒仙李白在《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中写道:“螟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有花间鼻祖之称的晚唐诗人温庭筠则有“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高楼一曲歌”之吟唱。北宋时淮安生产的“清淮酒”,又称“楚醅”,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到了元代,繁华依旧。诗人萨都刺有云:“雪满寒江压酒旗,江南无处不堪题。”说的是淮安酒店之多,雪天仍在营业。到了明清时期,因漕运中枢所在,热闹繁华、俨然省会,“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市不以夜息。明清典籍对淮安所产绿豆酒、苦蒿酒、珍珠酒多有记载。近现代,以“三沟一河”为代表的淮酒更是成为中国白酒的重要流派。洋河大曲酒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名酒金奖,上世纪70年代入选国家名酒。双沟酒、汤沟酒也都名闻遐迩。最具传奇色彩的是高沟酒,上世纪末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后企业改制并改名今世缘,经励精图治,实现凤凰涅槃、华丽转身。缘文化的内涵很好地契合了人们对美好感情的体验,“今世有缘、相伴永远”的广告传遍大江南北,一举成为在主板上市的著名酒企,由此可见文化永远具有无穷魅力。
  话说淮安酒文化,不能不提刘伶台。魏晋时期,被日本历史学家川本方昭称之为一个绝非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时代、一个文化上风流竞逐、异彩纷呈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文人抱负难展,于是愤世嫉俗、纵情诗酒,竹林七贤便是那时的代表。这七个人中有一位以酒名世的人物,即刘伶,所谓“杜康造酒刘伶醉”,刘伶因豪饮而出名。在淮安古城东郊十里有个古老的村庄叫刘伶村,曾经有处古迹叫刘伶台。传说刘伶晚年因慕淮地美酒之名,来淮畅饮,醉酒而亡葬于此地,后人为纪念他建刘伶台以祀之,其地也逐渐被人称为刘伶村。唐宋以后成为淮安名胜,唐代诗人许浑有诗云“刘伶台下稻花晚,韩信庙前枫叶秋”。明代吴门画家沈周的《两江名胜图册》,描绘长江、淮河两岸的山水景致和名胜古迹,首页画的即是淮安刘伶台,画中台阁高耸、溪桥环绕、绿树清幽。直到明清时刘伶村人仍擅长酿酒,一度成为淮安酿酒业中心。
  淮人精于造酒,也酷爱饮酒。所谓“无酒不成席”,白酒在淮安人的生活里是重要的感情媒介和精神道具。淮安人的酒风兼具北方的豪爽酣畅和南方的文雅浅酌。淮安人喝酒非常讲究仪式和程序,往往让客人在一道道让人倍感心情舒畅的程式和说辞中心甘情愿的你来我往、推杯换盏,直至酩酊大醉。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淮安的酒水市场也日益丰富多元,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各种酒水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但淮安悠久醇厚的酒文化必将世代相传、历久弥新。唐代诗人韦应物有云: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我要说:淮地一壶酒、香飘越千年。
上一条:建国后淮安工商业五十年变迁
下一条:淮安阳春面
TEL:0517-83678089 120796222@qq.com 服务QQ:499573236
网站备案号: 建议使用IE7.0以上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2013 淮商网 淮安市工商业联合会 淮安市总商会 版权所有
关注淮安市工商联微信公众号